反腐倡廉,是亘古不变的话题,自尧、舜以来便有记载,西汉对官员就已经有了“性清廉,…”的考评。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多不胜数,他们的廉政故事也流传至今,其中有一则廉政小故事,使我感触颇深。
故事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《淮南子》。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早期历史上清正廉洁的一位官员,他的名字叫公仪休。据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记载,公仪休是战国初期鲁国人,由于才学出众,为官清廉,勤政多谋,做了鲁国相国。他遵奉法度,按原则行事,后人评价他“奉法循理,无所变更,百官自正。”
说起公仪休的清廉,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嗜鱼而不受的故事,也就是今天要讲的廉政小故事《公仪休嗜鱼拒鱼》。据说公仪休非常爱吃鱼,几乎达到了无鱼不欢、嗜鱼如命的地步。自从他成为相国后,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,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。但是出人意料,他却一概予以谢绝。有一学生闻其老师当了相国,特地买了几尾鲜鱼登门恭贺,公仪休一如既往,拒不收纳。学生深感奇怪,问道:“老师素喜食鱼,却因何不受?”公仪休回答说:“我身为相国,居于群臣之首,理应以廉为重,故虽嗜鱼而始终不敢受人一鱼。”学生想了想,复劝道:“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,别无所求,请老师通融一次。”公仪休连连摇头说:“入仕为官,贵在不贪,受礼纳贿,败坏吏治,污浊官场,此戒万不可开。如今我居相位,有俸禄可买鱼吃,若因贪赃枉法而丢了官职,自己无钱买鱼,别人也不会再送鱼来,到时倒真吃不到鱼了。你是我的学生。既是爱师,还是爱我以德为好。”学生终于被说服,遂持鱼而归。
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,虽然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,意义却深远。身处高位,他却能够做到处事小心谨慎,避免因小失大,其正直廉洁可见一斑。细细研读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,我明白了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,就是因为他会算这笔廉政“得”“失”账,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,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,始终做到管住小节,抵御诱惑,慎其所好,清白做人,堂正为官,清名方能流芳百世。
当今社会,从业不廉是人生的最大风险,只要你稍不留神,就有可能乱阵脚、陷泥坑,以致步步跌向深渊。比如,家中有个大事小情,就会有人"雪中送炭"、"雨中送伞"。你运用手中的权力做了你本应该做的事,又会有人知"恩"图"报",过年过节送上一点"小意思"、一笔"感谢费"。如此等等,是走向光明大道,还是步入万丈深渊,全在贪廉一念之间。一位落马的高官曾说:"算政治账,我自毁前程;算荣誉账,我身败名裂。" 政治生涯的终结,一个人多年的辛勤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,公职没了,党籍丢了,不仅亲手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,也给党和政府的威信、干部队伍的形象带来了严重损害。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,常常听到、看到党员干部被查处的消息,有的风华正茂却锒铛入狱,有的革命半生晚节不保,有的妻离子散以泪洗面,有的众叛亲离悔不当初。他们忘记了各项工作业绩和荣誉的取得,都是组织精心培养的结果,更离不开个人多年的艰辛拼搏,然而私欲的膨胀却毁了他们,"一失足成千古恨"。
这个故事,也使我深受启发,它开启了我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视角,让我学会“算廉政账”这一新的工作方式。都说"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",人的一生不过日食三餐,夜宿七尺,国家给予我们的待遇已经足以让我们衣食无忧。以我身边的实例算一笔账,有一名四十多岁处级干部,一年收入按10万元计算,到他20年后正常退休,大约可以收入近200万元,他却因私欲的膨胀,收受贿赂十几万元而身陷囹圄,丢了公职,这一项损失就200万,哪多哪少?更别说所犯罪行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和影响,残酷的现实和世人的冷眼对家人的伤害,自己最终也会落得众叛亲离、遗憾终生的凄惨下场。
现在,无论是面对监察对象,还是朋友交往,我会常讲人生的“得”与“失”,常算廉政账,告诫自己和身边人不要见小利而忘大义,提醒大家凡事多想想教育培养自己的组织和人民,多想想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双亲,多想想厚爱自己的家人,慎独、慎始、慎微,以清正廉洁为荣、以贪腐奢淫为耻。干净做人,担当做事,居位思廉,永葆清廉本色,就算不能流芳百世,但也绝不要遗臭万年!(青山区人民法院纪检监察室 周桂英)
主办单位: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
地 址:呼和浩特市新城北街青城巷1号
备案号:蒙 ICP备 18002681号 邮政编码:010015
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